文章目录[隐藏]
觉海文集:於法无住
原标题
过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,有一位沙门,法号马祖道一。他励志苦行,在衡山常常整日坐禅,用功不辍。当时,怀让禅师见他气度不凡,专心向道的志气可嘉,知道他是一个可造之法器,就设法想开导他。
有一天,怀让禅师问马祖说:「你整日坐禅,是为了什麽?」
马祖回答说:「为了成佛呀!」
怀让禅师听後,便拿了一块砖头,在他庵前的石头上磨了起来。
一开始,马祖并不在意怀让禅师的奇怪举止,等到磨得时间久了,马祖才忍不住问对方说:「你磨这块砖头作什麽呢?」
怀让禅师说:「我要将它磨来作镜子。」
马祖说:「磨砖怎麽能作镜子呢?」
怀让禅师笑着说:「既然我磨砖不能作镜子,那麽你坐禅就能成佛吗?」
马祖听了非常迷惑,便很恭敬的请示说:「那麽,我应当怎样做才对呢?」
怀让禅师没有回答他,反问道:「比如有人驾牛车,如果车不走,到底是要打车呢?还是打牛?」
马祖无法回答。
怀让禅师为了要唤醒马祖的执迷不悟,便进一步对他说:「你是学习坐禅?还是学习坐佛?如果学习坐禅,禅并不是坐或卧等等的形式;如果学习坐佛,佛又不是固定的外相形状。对於现象世界的任何形相,不可执着,不应有所取舍。因此,你如果想要由这样坐禅成佛,就是杀死活生生的佛;如果你固执於坐相,决不是超越生死的正路。」
马祖听了恍然开悟,如饮醍醐,便放弃了苦行坐禅的法门。
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部车,心里的思想就等於是拖车的牛。坐禅身不动,好像车子是停住了,可是思想的牛还是在心中乱跳,那纵然坐禅坐到死,又有什麽用呢?禅宗一向非常重视坐禅,但是怀让禅师却又说坐禅成不了佛,这到底是什麽意思呢?其实,坐禅确实不能成佛,不过一般人还是得坐禅。释迦牟尼佛是坐禅成道的,过去的修行人也都在打坐。如果说,不论学佛或未学佛,只要打坐皆可成佛,那是不可能的。因为成佛或者是开悟,都是在於心,不在於坐。是在於心能不能明净?是不是能够没有执着、没有挂碍?不在於坐的姿势好不好?坐得久不久?腿痛不痛?这是了不相关的。如果只固执於坐禅的外在形式,心执着於外在的现象,那是不能使我们心灵达到清净空明,自由无碍的境界。同样的,如果固执於成佛的外在形相,那麽必然失去了佛所启示的终极目标。
自古以来,佛教的各宗派都不反对坐禅,也确认打坐可以产生安定心的功能,但是心的安定,并不等於就是开悟成佛。如果像马祖那样不断的坐禅,是无法开悟的。所以,怀让才以磨砖作镜的行为,来点醒马祖。马祖放下了对坐禅的执着,转由心上去用功,所以最後他果然得到大成就。
佛教常以「镜」作比喻,人心如镜,对外境生出了种种的色相,如不对境,色相即不生。如果自己能够明白心如镜的道理,进一步就可了知镜本无色,无论对或不对外境,其实镜体的本身都无色相,所以心中如果不执着於外在一切相,自然就法体清净,能够体证一切法空,这就是用心的方法。
所谓「於法无住,不可取舍」,关键在於心,心灵对於一切万法,不可有肯定或否定那种绝对化的分别。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。若要成佛,只要直指心性,在心性上用功,因为心地就是道场,即是修行下手处,心外无法可修。
但是,我们千万要小心,不可误解祖师之意,以为明白心性就可以成佛,不用坐禅了。因为明白心性并不等於证到了佛性,住於佛性之中,所以达摩初祖见性後还在嵩山面壁九年入定,为的就是能如如住性境。
现代的学者一点静坐的工夫都没有,便拿「坐禅非道」的口头禅,为自己辩解,这是自己耽误,不是开悟。要实证佛法,除了学习坐禅以外,还要融汇佛法的心印。当心中灵光一闪,把过去现在未来人我是非一齐放下,此时自然就显现出光明的心体和万里晴空无私的境界了。
文章来自佛教正法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