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佛教故事

佛教因果律来说,犯恶口人,业果成熟时,堕地狱道,备受众苦。

《佛说十善业道经》云:「若离恶口,即得成就八种净业。何等为八?

文章目录[隐藏]

言不恶口

原标题

恶人

《佛说十善业道经》云:「若离恶口,即得成就八种净业。何等为八?    

一、言不乖度。    

二、言皆利益。    

三、言必契理。    

四、言词美妙。    

五、言可承领。

六、言则信用。   

七、言无可讥。    

八、言尽爱乐。        

是为八。」    

恶口,就是说粗恶话。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,以粗言恶语骂人,或尖酸刻薄,或蛮横粗暴,或戏谑喻骂,或譭谤别人,使对方难受,刺人於心,都叫做「恶口」。    

人与人的相处必然要说话,所说的话应该是轻言细语,柔和爱语,来增进彼此的情感,但是事实上,现今的社会差不多每天都充满互相叫骂的恶言恶声。比如一个很好的隔壁邻居,也时常会因语言冲突,而变成终身的仇人。俗语说:「相骂没好话」,一旦互相对骂起来,总是找最难听的话来刺激对方,使对方听了,如刀割肉,似箭穿心。佛陀知道恶口是众生的大病,人世间很多的不和,都是由此而来,所以特别教诫,不能恶口骂人,要不然小则个人与个人之间发生争执,大则引起国际之间的争端。    

经论上有关恶口的果报说得很多,《大智度论》中说有一个鬼,头似猪头,嘴里常有臭虫不断的跑出来,这就是他在过去生曾经以恶口骂了一位出家人,所得到的果报。    

佛在世的时候,印度波斯匿王,生了一个相貌丑陋的女儿,名叫金刚,不但一般人觉得她难看,就是连亲生父母也不喜欢看她。可是经过她向佛求哀忏悔以後,却渐渐变成端正而庄严起来。大家觉得很奇怪,就去请示佛陀。    

佛说出她过去的因缘:    

在过去迦叶佛出世时,有一位相貌长得很丑陋的圣者,他常到一个长者家托钵。有一天,当这位圣者又去托钵时,长者的女儿见到他,就以恶口骂道:「面貌这样的难看,皮肤又这样的粗黑,为什麽你长得这样的使人讨厌呢?」    

圣者听了其女的恶言,欲入涅盘,便现神通力作十八变。这位长者的女儿见了,知道自己错了,立刻就向圣者求哀忏悔。因为恶口毁骂,所以得到今世相貌难看的果报;因为知道忏悔,所以後来又变成庄严,可见一切都有因果关系。    

依佛教的因果律来说,犯恶口的人,业果成熟时,堕地狱道,备受众苦。地狱罪毕,转生饿鬼,常有蛆虫或脓血,从其口中流出。如果转生畜生,唯有食噉粪秽,居处肮脏,叫声粗恶不堪。畜生罪毕,生而为人,则面貌丑陋,牙唇疏缺,口有臭味,为每一个人所讨厌。    

我们常见有的人长得威仪庄严,有才学智慧,讲起话来口才也很好,但是没有人愿意和他在一起,这是因为他爱骂人,说话刻薄,伤人自尊。所以,造恶口业的人,永远被人看轻人格,减少人缘。佛陀临入灭以前曾经指示弟子,对付恶人的态度是「以默摈之」,也就是沈默不理他。所以,恶口的人,当他骂人的时候,可能对方不去回应,但这并不是代表恶口降伏别人,而是别人把他看作坏人,远离他,不睬他。恶口有如此的罪过,如果不恶口,当然就有很多的功德了。    

佛经上说:「一个人能离开恶口,说出来的言语,自有分寸。可以利益於人,而且合乎真理。发出来的言词,美妙悦耳,使人易於接受,能够产生作用。所说的话,非但不会引起他人的讥诮,还能使对方生起敬爱与欢喜。」   

「有理走遍天下,无理寸步难行。」理直自然就显得气壮,人往往会因为占到「理」,而「得理不饶人」。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,所以不必因为得理便过份的指责别人,要指责别人的过失也不用太严苛。「得饶人处且饶人」,当你理直时,须注意不要过於气壮,大声压人,我们不妨以理性温和的态度,用柔和语加以规劝或原谅,何必恶面相看、恶言相对而伤了和气呢?  

文章来自佛教正法中心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,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、暗示和承诺,仅供读者参考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(内容、图片等),请及时联系本站,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。

作者: xuefo

为您推荐

人命在呼吸间,把握每个当下修福修慧,才能成就解脱

人这一生,无非就是一场接着一场的告别,直到再也说不出那一声再见。

净业

她连续五年收到山东寄来的特产,真心换真情,太感人了

一个助人为乐,一个知恩感恩,从陌生到熟悉,从熟悉到亲友,距离有多远?

女儿与蛐蛐配合得真好,好像在唱“二人转”

众生平等,小动物的灵知心识其实是和我们一样的,只是形象不同。

戒定慧

持戒而产生的力量有多强大?大家看看这篇短文吧!

五百位罗汉恍然大悟,原来五百之众的禅定力,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僧人的法力!

菩萨

菩萨是怎么修出来的?可以见人就称菩萨吗?

现实情况却是很多人因为不明佛理,没有正知正见,才会出现末法时期这种乱象!

发表回复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