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目录[隐藏]
“因果可没失忆”
原谅二字,其实是被伤害一方考虑要不要行使的权利;包容和忍辱的心行,也是被伤害一方考虑要不要选择的心行。但在生活中,总有那么一些人,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后,却单方面觉得道了歉就应该相安无事,理所应该地要求别人对他行使原谅之义。
你做错事后,说句对不起,我就原谅你,结局皆大欢喜——听上去非常合理,可不是所有的伤害,都可以在被道歉后换来风平浪静。当你象魔一样伤害别人的时候,却想着在你道歉时,对方就应该瞬间释怀,如果对方“竟然”没有宽容,你还“纳闷”地责问“你为什么不能象观世音菩萨一样慈悲为怀?”这就好象你种下了恶的因,在品尝恶的果时,却怨责南无观世音菩萨为什么不帮你把这恶果吃了。这样的心行,根本就不是真正地忏悔和道歉。?
伤不伤害,是你当初的选择,原不原谅,是别人现在的选择,你有何面目理直气壮地责怪?
古人说“责人之心责己,恕己之心恕人”,而我们当中,有多少人却是严于律人,宽以待己的双标行为呢?
不是每次犯错,都有被原谅的余地,既然你选择了犯错,最终承担后果的只能是你自己。
这个世界有太多人,总要让受伤的人学会原谅。可你不是他人,又怎懂他人当初的彷徨、无助以及千疮百孔?
人心都是肉长的,那些直击内心的枪林弹雨,无法只用一句抱歉就轻易释怀。被抛在黑暗的人,即使有一天来到光明也会记得黑暗里的痛。
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。这个代价是轻是重,是大是小,能不能消弥,取决于你悔罪的心行程度。
有一个人,他的母亲贵为公主,父亲战功赫赫,他更是才华横溢,文武双全,是金陵帝都最耀眼最明亮的少年。然而19岁那年,他不仅家破人亡,还武功尽失,身中剧毒,病骨支离,他就是《琅琊榜》里的梅长苏。
当他找到罪魁祸首梁王对峙时,梁王下跪请求原谅:“你要相信朕是受了小人的蒙骗,林燮辅佐朕十年,你母亲晋阳更是朕的亲妹妹呀,朕抱过你,带你骑过马,陪着你,放过风筝,你记得吗?”
梅长苏听到梁王的话后被曾经的回忆戳中了内心,眼中不禁饱含泪水。然而那些改头换面、忍辱负重的日子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所承受的一切。
几秒钟后,梅长苏收拾好脸上悲伤的表情,头也不回地离开了。他用自己的行动给梁王最后的答案:原谅这件事,靠的不是心软,也不是情感的羁绊,无关痛痒的忏悔,无法抵消我承受的痛苦。
很多人道歉,只是为了逃避责任。犯错者没有真切的自省和悔改,哪有资格这样理直气壮地求原谅?
道歉是你的本分,原不原谅却是我的选择。
人们总是顺其自然地认为道歉就应该得到原谅,对不起就可以让往事烟消云散。可是,强制别人接受你的道歉,剥夺了他们自我表达情感的权利,这难道不是另一种伤害吗?何况,向他人道歉,本就应该是出于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自己的错误,真真切切地为自己给他人带来的伤痛而感到难过;本就应该是无论对方原不原谅我,我都应该惭愧,都应该坦然接受此果报的态度!如果是发现不道歉自我的利益就会受损,为了避免自己受到更大的损失而选择道歉,这是何等自私的投机心理?
不是每句对不起,都能换来没关系。所以,我们处事为人的言语心行,才应该提醒自己,时时向南无观世音菩萨在一件事的起源上、因地上,尽量不要去伤害到别人。而不是在种因时无所顾忌,在尝果时却又仅仅是出于想逃避罪责而寄望于他人的失忆,因果的失忆。